炒股配资网站来找线上 “少林寺塌房”,李连杰早就预言过,释小龙和王宝强选择沉默_明星_佛门_信仰
近年来,塌得最彻底的炒股配资网站来找线上,不是某个流量明星,也不是某个饭圈网红,而是曾经被无数人视为“精神图腾”的少林寺。没错,就是那个从小学课本到旅游指南都要提到的“武术圣地”。如今,这个曾经神圣而庄严的地方,已经彻底沦陷,形象全然崩塌。最具讽刺意味的是,早在十几年前,李连杰就已经看透了这一切。
李连杰曾直言:“我非常后悔拍《少林寺》,害了自己,也害了少林寺。”这不是谦虚,也不是煽情,而是一个身处其中的人的深刻反思和自我警醒。
我们先从最近爆出的消息说起——释永信被调查,官方直接给出“涉嫌严重违法”的措辞。这不仅意味着佛门的净土被污染,他在政界、商界精心打下的庞大“江山”也在一夜之间坍塌。央视公开点名批评,释永信的僧籍被撤销,曾经风光无限的“CEO方丈”瞬间变成了“阶下囚”。而少林寺的神秘感和威严也一扫而空,变成了舆论场中的笑柄。
展开剩余82%但要说“塌房”,其实早在释永信走红的那一刻,就埋下了隐患。
16岁因磕破头拜入佛门,34岁便掌管少林,原名刘应成的安徽人,凭借商业头脑把千年古刹经营成了“少林股份有限公司”。200多个分部遍布全球,拥有300万弟子,出场自带镁光灯,讲起话来比民营企业家还顺溜,名副其实地被称为“穿袈裟的马云”。但问题是,这一切,真的是“弘法利生”,还是一场资本游戏?
那么,少林寺为什么会红?答案只有一个字:李。
1982年,李连杰主演的《少林寺》一举打破了票房纪录,尽管当时票价只有几毛钱,然而这部影片却收获了亿万观众的关注,全国上下万人空巷,观看李连杰练拳、耍棍、救师父。问题就在于,当时的少林寺破旧不堪,寺内只有十几个老和尚,杂草丛生,连吃饭都成问题。剧组进入后大吃一惊,完全没有能打的僧人。于是,李连杰带着一支专业的武术队伍拍戏,用一顿拳拳到肉的演绎,活生生把少林寺塑造成了一个“全能寺庙”的形象。
观众信了,香客涌上山,钱涌进了少林寺,信仰也开始发生偏差。而释永信,正是借着这股热潮,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僧人跃升为“IP化方丈”。
李连杰后来坦言:“那是假的,电影是假的,少林是假的。”他早早点出了真相,但那时谁能听懂呢?
李连杰看透了这场骗局,并公开揭示,而那些依靠“少林”谋取利益的明星们,又作何感想呢?最先被点名的便是释小龙。这个从小就被“武僧”标签捧上天的童星,早年正是释永信一手栽培的“少林门面担当”。2岁就被抱上山,5岁拍广告,7岁参演电影,几乎每个镜头都与“少林真功夫”挂钩。然而,释永信一塌糊涂后,释小龙却始终保持沉默。社交平台上几乎不更新,接受采访时避而不谈,偶尔在被逼到角落时才冷冷丢下一句:“曾对我有过重要教育”,既不承认,也不撇清。这并非无情,而是太清楚局里的深水区,自己沾染了多少。
再看看王宝强——这个从普通家庭出发,靠着艰苦训练与不懈努力,一步步闯入电影圈的演员。说实话,他正是被《少林寺》这个虚幻的光环所吸引。当年,他的父母倾尽家财送他上山,希望他有朝一日能成为像李连杰一样的武打明星。然而,现实却给了他一记沉重的耳光。铁布衫没练成,金钟罩没摸着,倒是先练出了腰间的病痛。但如今,释永信的丑闻爆发后,王宝强也选择保持沉默,宁愿晒晒孩子,也不再提及少林的过往。
这些人性使然的选择,也许并不是他们的错。可以说,这些年,少林寺早已变成了一个“快速致富”的入口。事实上,中国人并非不能接受宗教与财富并存。寺庙香火旺盛,信众众多,赚钱本身并不是什么罪过。但问题是,释永信们并不是依靠真信仰与真服务赚钱,而是通过媒体操作、个人品牌、人气明星弟子,甚至借用“外国人也来拜我”的民族自豪感,拼命将“少林能打”的形象打入观众心中。他们甚至比企业家更擅长“品牌话术”,把佛教语录当作文案,把香火钱当作利润分红,把“弘法”当作KPI。最终,这哪里是宗教?这不过是资本包装下的“人设庙”。
李连杰早在多年以前便提到,“少林寺是假的”——并非说那座庙是假的,而是说少林寺早已被商业化、被欲望污染,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个“清净地”了。
如今的少林寺,就算关门整顿,释永信被查办,也未必能够恢复昔日的信仰。真正的“少林精神”或许早已不在山中,而是藏匿在那些无名的老僧身上,在那些真正练功、真心修行的人心里。
李连杰的那句遗憾之语,现在听来可能不会引起太大的反响,但若干年后,它很可能会成为这场佛门商业化战争的最真实注脚——“少林寺,是我拍红的,也是我最遗憾的作品。”
那些曾借少林之光的明星们,至今依旧保持着沉默。
发布于:山东省